一、概述
BICC协议由ITU-T制订,其全称为“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协议。提出BICC协议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网络演进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电路交换网(SCN)和分组数据网(PDN)之间的信令互通。电信网解决此类问题的传统做法是在应用层实现互通,对于每两个不同的网络都要设计一个互通协议,该协议需要解释不同网络协议的语义,并根据应用环境进行映射。这种处理方法不但复杂,难以适应网络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PDN和SCN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网络,很难做到完全匹配的语义映射,不可避免地会在互通时产生控制信息丢失。为此,ITU-T提出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思想。其基本思路是:不同的网络保留自己的控制协议,完成各自网络中的承载连接控制,显然这些协议与网络性质密切相关;另外定义一个与底层承载类型无关的通用的呼叫控制协议,负责在网关之间传送呼叫控制必备的信息,该协议结构应该比较简单,这就是BICC。于是,SCN和PDN的信令互通就转化为传统电信网协议和BICC协议之间的互通,这样的互通将十分简单,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BICC协议设计的原则
定义BICC的基本目的是支持窄带电信业务在宽带分组骨干网上的传送。包括ATM网络和IP网络在内的各种宽带数据网络,利用该信令协议可以承载全方位的PSTN/ISDN业务,同时要求现有与窄带ISDN的网络接口不受影响,各种端到端的窄带业务特性,包括各种增值业务和附加业务特性继续保持。根据这些要求确定BICC协议的设计原则,详见下表2中的4个方面。
表2:BICC协议的设计原则
三、BICC协议基于的网络结构
BICC协议基于的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ISN称为接口服务节点,物理上对应于互通网关,包含呼叫服务功能(CSF),承载控制功能(BCF)和承载媒体功能(BMF)3个功能实体。对等CSF之间运行BICC协议,建立呼叫联系;BCF负责数据网络中的承载建立,运行该网络的承载控制协议;BMF则完成本地节点的承载连接,物理上对应为交换机中的交换结构或路由器中的路由结构。CSF和BCF之间通过绑定信息互相关联。
图3:BICC协议网络一般结构
最简单的情况是两个网关(ISN)间直接运行BICC协议,更一般的情况是如图所示,中间还可能包含若干中间节点。其中,TSN为转接服务点,相当于电话网中的长途交换节点;GSN为网关服务节点,对应于两个不同运营商网络间的接口局;CMN为呼叫中介节点,提供特定的呼叫服务,这是网络运营商根据需要自行设置的任选节点。
四、ITU-T的BICC协议集
ITU-T制定的BICC协议并非是一个或两个建议,而是建议书的集合,ITU-T称之为能力集(CS,capability set)。ITU-T把建议Q.1900~Q.1999系列的名称定义为《与BICC相关的信令规范》。ITU-T在2000年6月颁布了BICC协议能力集1(CS-1)协议,即Q.1901;2001年6月开始颁布了CS-2协议,即Q1902.x等等。BICC协议得到包括ATM论坛、3GPP和IETF在内的其他标准化组织的认同,并获得工业界的支持,也被列为软交换网络的一种呼叫控制协议。
1、CS-1协议
BICC协议能力集1(CS-1)协议,是指Q.1901《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协议)》。它于1999年3月启动研制,于2000年6月15日被ITU-T批准发布。该建议书描述了窄带ISDN用户部分(ISUP)适用于支持窄带ISDN业务而不依赖于使用的承载技术和信令消息传输技术。
2、CS-2协议
BICC CS-2协议的目标是定义在一般宽带数据网上传送PSTN/ISDN业务流的通用信令协议,重点要解决IP网传送N-ISDN业务流的控制信令问题。由于IP网和ATM网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网络。因此,BICC协议能力集2(CS-2)协议,应包括Q1902.x、Q.1970、Q.1990、Q.1950、Q.1912.x、Q.1922.x等。
欲详细了解BICC 的CS-1协议与CS-2协议内容技术要求的请进入。
五、我国关于BICC协议的标准
我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2002年开始,参照ITU-T的BICC协议的相关建议书,制定了一系列的BICC协议的通信行业标准,主要标准是YD/T 1193.x《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等标准。
欲详细了解我国关于BICC协议标准情况的请进入。
六、BICC协议在NGN的应用场景
在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中,BICC协议主要应用于软交换(SS)与软交换(SS)系统间的互通,以支持窄带电信业务在宽带分组骨干网上的传送。。
欲进一步了解软交换系统接口协议要求介绍的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