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GB/T 50374《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中要求:采用天然地基且设计未具体说明处理方式的,当遇到地下水位高于管道及人(手)孔最低高程或遇到土质松软、有腐蚀性土壤或属于回填的杂土层时,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待提出处理方案后方可施工。因此这就涉及到通信管道地基加固。下述介绍通信管道地基加固方法,在介绍方法应对地基的土壤分类做个了解。
在通信管道的建筑中是以岩石或土壤作为承受建筑物的荷载,所以必须对各种岩石、土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下表1-1是GB/T 50374给出的通信管道地基对土壤的分类;下表1-2是整理了一张岩石和土壤的分类的汇总表,供参考。
表1-1:土、石质的分类表(GB/T 50374)
表1-2:岩石和土壤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欲更多了解GB/T 50374标准具体内容的请进入。
二、通信管道地基加固方法
通信管道的地基是承受地层上部全部荷重的地层。按建设方式,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在地下水位很低的地区,如果通信管道沟原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超过通信管道及其上部压力的两倍以上,而且又属于稳定性的土壤,则沟底经过平整以后,即可直接在其上铺设通信管道,这种地基即属于天然地基。如果土质松散,稳定性差,原土地层必须经过人工加固,使上层较大的压力经过扩散以后均匀地分布于下部承载能力较差的土壤上,这种地基称之为人工地基。人工地基有以下几种加固方式。
1、表层夯实法
表层夯实法是一种简单、经济,最常采用的地基加固的方法。其方法是在挖掘基坑至设计标高时,在其上方预留一层土,然后将其夯实至设计标高。表层夯实法适用于黏土类、沙土类、大孔性和填土的地基。
2、碎石加固法
在非稳定性土壤的基坑中放入l0cm~20cm厚的碎石层,然后分层夯实、找平,即可在其上铺设通信管道。碎石层厚度:管道基坑通常为10cm;人孔基坑厚度为20cm。有混凝土基础时,碎石层地基宽度比混凝土基础宽出10cm~15cm。
3、沙垫层换土加固法
天然地基承载能力较弱时,将沟底原有软土挖出,换以沙、砾石及卵石,并分层夯实(每层约15cm厚),以提高土壤的承受能力。
垫层用沙(中沙和粗沙)与级配沙石(配合比为1︰2),沙石中的黏土粒的含量不应大于3%~5%,粉土粒的含量不应大于25%,否则不易夯实。沙垫层的底宽与通信管道沟底相同,顶宽应比通信管道基础的底面每边宽出15cm左右,其沙垫层的厚度h为20cm左右。沙垫层通信管道基础断面图如图2-3所示。
图2-3:沙垫层通信管道基础断面图
4、桩基加固法
桩基加固法适用于长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软土或土质极不均匀的特殊地带。目前常采用混凝土桩加固的方法,采用的混凝土标号不小于150#,桩径为15cm~20cm、长度为1.5m~3.0m;为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可在圆截面的轴线方向配4根Φ12mm的钢筋。为节省木材,一般用混凝土短桩来替代木桩,木桩加固已较少采用。采用桩基加固,可以大大提高地基承压能力,减少地基下沉量,防止通信管道错位或断裂。按照桩基的功能,桩基加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支撑桩(其示意图见图2-4-1)、摩擦桩(其示意图见图2-4-2)和中间桩(其示意图见图2-4-3)。这种方法的释义详见汇总在下表2-4中。
表2-4:支撑桩法、摩擦桩法和中间桩法的释义
图2-4-1:在支撑桩上敷设通信管道的方式
图2-4-2:在摩擦桩上建筑通信管道的方式
图1-4-3:在中间桩上建筑通信管道的方式
三、通信管道基础的建筑
基础是管道与地基之间的媒介结构。比较稳定的土壤,经过夯实,即可承受通信管道建筑及其上部的荷载。但遇到不稳定的土壤时,如在城区内,考虑到其它各种管线建筑在通信管道相邻位置,开挖管沟时会使该地区地基土壤疏松,造成通信管道区域土质不均匀沉陷,这时应在地基上建筑具有一定强度的称之为基础的建筑,然后在该基础上建筑通信管道。地基与基础相互作用,确保通信管道安全。
在GB/T 50374中要求:通信管道宜采用素混凝土基础,通信管道基础的规格、程式及混凝土的标号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要求管道基础使用预制基础板或加钢筋的段落,应按设计处理。基础的做法必须综合考虑管道建设的大地土壤条件、通信管道的材质和管道的受压情况。为此,下述介绍几种基础的种类与做法。
1、基础的种类
通信管道的基础有灰土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和三合土基础等。不同的基础具有不同的优点、缺点,必须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加以选用。
1)灰土基础:灰土用消石灰和良好的细土,按体积比3︰7或2︰8拌和均匀,先铺22cm~25cm厚,加适量的水分夯实至15cm而成(为一层)。具有经济实用、早期强度低但随时间增加而提高、但抗拉及抗剪很差和灰土基础的抗溶性及抗冻性较差的特点。不适于在有不均匀沉陷的地基上使用,必须将其建筑在地下水位以上,冰冻线以下。
灰土也可用石灰、沙及良好的细土以1︰3︰6的比例拌和均匀,分层夯实而成。这种基础石灰用量省,抗压强度增强,但抗拉及抗剪更差。不同配比灰土基础的材料用量见表3-1。
表3-1:灰土配比
2)混凝土基础:混凝土(或称素混凝土)由水泥、沙、石及水按一定的配比拌匀、浇灌、捣制而成,其配制比例和方法参见GB/T 50374中附录F。在附录F中给出了通信管道工程用到的混凝土标号、水泥的标号等,工程中根据载荷及基础情况选用不同标号的水泥。通信管道中的混凝土基础一般厚度为8cm,宽度比所承载的通信管道底边宽5cm~8cm,通常为8cm。混凝土基础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较低的特点。适用于一般性土壤和跨距较小的场合。一般混凝土的强度是指凝固28天后的强度。
3)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由钢筋、水泥、沙、石及水按一定的配比拌匀、浇灌、捣制而成,其配制比例和方法仍参见GB/T 50374中附录F。素混凝土作为基础,实际上是起梁的作用。当其承受弯矩时,中和层以上受压力,中和层以下受拉力,因为素混凝土承受拉力的能力很小,所以必须在其受拉力的区域适当地布置钢筋,以增强其抗拉能力。钢筋混凝土梁承受弯矩时内力的分布如图3-1所示。钢筋混凝土基础具有抗压和抗拉强度都很高的特点,适用于:跨越沟渠、桩基以及不稳定性土壤地基。
图3-1:钢筋混凝土梁承受弯矩时内力的分布
四、地基的处理与基础的选用
实际实施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壤现场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和选用合适的基础。表4-1、表4-2归纳了一般土壤条件下和特殊土壤条件下通信管道地基的处理方法及基础的选用。
表4-1:一般土壤条件下通信管道地基处理方法
表4-2:特殊土壤中通信管道地基处理及基础选用
欲进一步了解通信管道建设要求的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