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3协议在1996年经ITU-T认证,可以解决多媒体传输所要求的实时性与连续性问题。它主要定义了分组交换网络上终端机之间的压缩和解压缩标准、通话程序及媒体传输等协议,同时也定义了在分组交换网络上的终端如何与传统的电话网络互相通话的机制。H.323不仅规定了在网络架构上的传输标准,在它的规范中也对一些实体的设备如终端设备(电话或计算机)、Gateway、Gatekeeper及MCU(Multipoint Control Unit)等进行了规范,这些实体在多媒体会议及VoIP的应用上都有其特殊功能。
为了能在无QoS保证的分组交换网络上召开多媒体会议,由ITU的第15研究组SG-15于1996年通过H.323协议的第一版,并在1998年提出了H.323协议的第二版。H.323制定了无QoS保证的分组网络PBN(Packet Based Networks)上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标准,这些分组网络主宰了当今的桌面网络系统,包括基于TCP/IP、IPX分组交换的以太网、快速以太网、令牌网、FDDI技术。因此,H.323协议为LAN、WAN、因特网、因特网上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
H.323最初是由H.320演变而来的,它规范了语音、视频和数据应如何在基于IP技术的网络上传输。H.323v1发布于1996年,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LAN上的多媒体通信。随后人们发现H.323协议不应该仅局限于LAN上的应用,应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于是在1998年制定发布了H.323v2,这一版本主要是针对第一版在安全性、互操作性、补充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增补。1999年又对第二版进行了适当的扩充,主要目的是为了和PSTN进行更好的互通和集成,增加了附件E/H.323-UDP Signaling、附件F/H.323-Simple Endpoint Type、附件G/H.225-Communicat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Domains。
表1给出了H.323协议栈的发展历程及H.323,H.225.0和H.245之间的版本关系。H.245从1996年3月的第一个版本开始到2006年6月共更新12次,共有12个版本。
H.323协议十分广泛和灵活,应用范围从仅提供语音服务的电话到支持多媒体功能的视频会议站点。H.323正在成为市场主流,其主要原因在于:
H.323为现有设备,如IP网络等建立了多媒体标准,用户可以在不改变其网络设施的情况下进行多媒体应用;H.323提供设备到设备、应用到应用和供应商到供应商的互连性,因此允许用户方面的产品兼容性没有问题;IP局域网发展迅速,Ethernet的带宽由10 Mbit/s 发展到100Mbit/s,到千兆网;个人计算机由于其快速的CPU、增强的指令集、强大的多媒体处理能力和多媒体加速芯片,因此性能不断提高;H.323提供了局域网络和其他网络的互连标准;网络负载受管理,H.323网络管理可以控制视频会议所用的网络带宽。多点传送功能(Multicast)的支持减小了对带宽的需求。
H.323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9个方面,详见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