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通信人在线![用户登录] [免费注册]

无线个域网(WPAN)中的超宽带(UWB)技术介绍

浏览:11404  来源:通信人在线  日期:2020-09-11

超宽带UWBUltra-Wide Band)是一种短距离、高带宽频谱、低功率谱密度的无线通信技术。该技术最早被用于军事领域(主要是雷达系统),目前被广泛应用在无线个域网(WPAN)中,即在个人操作空间(POSPersonal Operating Space)内使用UWB无线通信技术。

欲具体了解无线个域网(WPAN)介绍的请进入

一、UWB技术概述

1UWB技术的概念

1989年美国国防部首次使用了“超宽带”(UWB)这一术语,其概念是指产生、传输、接收一段持续时间非常短(可达纳秒(ns)到皮秒(ps级)的爆发式射频能量脉冲。通过傅里叶变换理论知道,这样的时域脉冲在频域中有很宽的带宽。由该概念可知,最早的UWB技术是基于脉冲的技术,后来随着UWB技术的发展,也有基于载波的技术等,因此:

2006ITU-R建议书SM.1755《超宽带技术特性》中,给出的超宽带(UWB)技术的定义是:用于短距离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其中涉及在极大频率范围内分布的射频能量的有用生成和发射,此频率范围可能与分配给无线电通信业务的若干频带相重叠。使用超宽带技术的设备的天线一般生成两种有意辐射:至少500MHz–10dB带宽或大于0.2–10dB部分带宽。

2UWB技术的起源

用超宽带技术传输数据,大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名称有脉冲无线电(IRImpulse Radio)、基带(Baseband)传输技术、无载波(Carrier Free)技术等。当时研究主要是受时域脉冲响应控制的微波网络的瞬态行为。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其中多数集中在雷达系统应用中。美国国防部在1989年首先使用了“超宽带”(UWB)这一术语。

UWB技术一直是美国军方使用的作战技术之一,直到2002422,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民用的超宽带技术,并且给出了超宽带信号的定义。定义相对带宽大于20%~25%,或绝对带宽大于500MHz的信号为超宽带。

欲更多了解脉冲无线电(IR)技术介绍的请进入

后来,在超宽带(UWB)技术转为民用之后,随着无线电通信新技术和系统方案的不断采用,在原有基于脉冲无线电超宽带(IR-UWB)技术外,又涌现了基于载波的UWB技术、基于直扩码分多址(DS-CDMA)的UWB技术和基于多频带跳频的UWB技术(FH-UWB),等等。

下附录1是对UWB技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介绍,若要详细了解请查阅。

附录1:超宽带(UWB)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

二、UWB技术的标准化

2002422日,超宽带技术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为民用后,其超宽带(UWB)技术在通信领域,尤其是在无线个域网(WPAN)应用的标准化,主要是由IEEE 802.15工作组(WG)来进行的,主要是研究制定超宽带技术的无线媒体访问控制(MAC)和物理层(PHY)的规范,即空中接口的规范。为此,IEEE 802.15工作组又下设了两个任务组(TG)来从不同方向上研究的。具体情况是:

1IEEE 802.15.3a

组建于200212月的任务组TG3a,主要从事高数据率的UWB技术(HR-UWB)的标准化。然而,IEEE 802.15.3a的标准化并没有完成,但其最大贡献是把23UWB物理层标准合并成了两大建议:MB-OFDM UWBDS-UWB。最后由于支持各自标准的两大工业联盟MBOA联盟和UWB论坛无法达成一致,致使802.15.3a的制定工作陷入停顿。不过在2007年,WiMediaMB-OFDM UWB标准被ISO批准为国际标准。

欲具体了解WiMedia联盟和MBOA联盟介绍请进入

2IEEE 802.15.4a

组建于20043月的任务组TG4a,主要从事低数据率的UWB技术(LR-UWB)的标准化。最终选定了Nanotron Technologies GmbH公司的宽带线性调频扩频(CSSChirp Spread Spectrum)物理层技术作为基本的物理层标准,于2007322日被IEEE-SA批准为正式标准IEEE 802.15.4a-2007,发布于831日。IEEE 802.15.4a-2007作为IEEE 802.15.4-2006的一个修正案,在2011年对IEEE 802.15.4-2006修订时,纳入到了IEEE 802.15.4-2011版本之中。

下附件2对上述IEEE 802.15.3aIEEE 802.15.4a标准化情况及其相关技术,做了比较具体的介绍,若要详细了解请查阅。

附件2关于无线个域网(WPAN)用超宽带(UWB)技术及标准化

三、UWB技术的分类

依据ITU-R建议书SM.1755UWB技术,从具体应用方面分类,分为雷达成像系统;车载雷达系统;检测系统;测量系统;位置遥感与跟踪系统;通信系统等六大类。

根据UWB技术所传输数据速率方面分类,可分为高数据率的UWB技术(HR-UWB)和低数据率的UWB技术(LR-UWB)。对于HR-UWB的物理层实现机理,又可分为基于脉冲的USB技术(IR-UWB)和基于载波的UWB技术。而基于载波的UWB技术进一步可分为单载波USB技术、双载波UWB技术和多带UWB技术(MB-OFDM)。

欲详细了解相关高速UWB技术的请进入IR-UWBMB-OFDM UWB基于单载波和双载波的UWB

另外,根据IEEE 802.15.4标准,LR-UWB技术是基于脉冲无线电(IR)的技术方案的。

欲详细了解LR-UWB技术内容请进入

四、UWB技术的特性

ITU-R建议书SM.1755《超宽带技术特性》对超宽带技术的特性进行了描述。其一般特性在SM.1755附件2中进行了了详细的描述;在研究使用超宽带技术的设备(目前未被视为在分配给无线电通信业务的频带中工作的设备)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影响时,应考虑SM.1755附件3中所含的技术和操作特性。SM.1755建议书描述的这些特性请查阅下附件4,这里不再做重复介绍。

附件4ITU-R SM.175505/2006)《超宽带技术特性》

五、UWB技术的相关技术要求

1、工作频率

由前述的UWB技术的分类,对于应用于WPAN的通信系统的UWB技术,它们各自物理层采用的是不同的无线技术,因而,不同类型的UWB技术所使用的工作频率范围是不相同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采用了高带宽的频谱范围。

欲详细了解各种UWB技术的具体工作频率范围的请进入

2、工作带宽

按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于信号带宽的“超宽带”、“宽带”和“窄带”的定义详见下表5-1,可见UWB的带宽明显大于目前所有无线通信技术的带宽。

5-1FCC对于信号带宽的定义

如果用fHfL分别表示能量功率谱密度的上、下限频率(FCC规定为功率谱密度衰减为-l0dB的辐射点所对应的高低端频点)。绝对带宽指fH ~ fL,也称能量带宽;相对带宽,也称分数带宽(Fractional Bandwidth),则定义为下式,其中(fH + fL/ 2为中心频率fC

fH - fL/fH + fL/ 2

按照ITU-R建议书SM.1755的规定:使用超宽带技术的设备的天线一般生成两种有意辐射:至少500MHz–10dB带宽或大于0.2–10dB部分带宽。其中:500MHz–10dB带宽也称为B-10带宽;0.2–10dB部分带宽也称为μ-10带宽。

欲详细了解这两种带宽的计算方法及各种UWB技术的工作带宽介绍的请进入

3、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EIRP)限制

由于UWB技术涉及在极大频率范围内分布的射频能量的有用生成和发射,此频率范围可能与分配给无线电通信业务的若干频带相重叠。因此,为避免对其它现存通信系统潜在的可能干扰,FCC对其辐射功率作出了严格的限制,将其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EIRP)限制在-41.3dBm/MHz以下,相当于带宽为1MHz的辐射体在3m距离处产生的场强不得超过500μV/m,功率谱密度小于75 nW/MHz。下图5-3-1所示的是FCC制定的UWB设备室内和室外辐射功率的限制指标,图中包含了对带外辐射的限制。另外,下图5-3-2给出了UWB技术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如GPRS、移动蜂窝系统、WLAN等)的产品存在同频和邻频干扰的示意图(按UWB技术采用3.1~10.6GHz频谱带宽)。

5-3-1FCC制定的UWB设备的辐射掩蔽

5-3-2UWB技术与其它无线通信技术的邻频干扰示意图

4UWB设备的技术要求

ITU-R建议书SM.1755中,给出了应用于通信领域的UWB设备的一般技术要求,分为设备G~设备K共五种类型设备分别给出的。对于设备分类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关技术要求具体详见该建议书原文,即就附件。

另外,我国通信行业标准YD/T 2237《超宽带(UWB)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也规定了我国使用超宽带(UWB)技术的发射机、收发信机和接收机的相关技术要求。

欲详细了解我国UWB设备相关技术要求的请进入

欲进一步了解低速无线个域网(LR-WPAN)介绍的请进入

ETSI
© 2004-2025 通信人在线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6113876号 网站技术:做网站